第五课:学习同心合意的功课
一、本课目标:
教导学员认识教会为何在纷争结党的事情上经常失败,给事奉工作带来严重后果。如何才能寻求和睦,一心追赶。
二、预习部分。
1、思考题。
(1)、我们中间有没有纷争结党这类的情况存在,我自己有没有参与其中?
(2)、您是怎样帮助那些有纷争的人重新同心合意起来的?
2、预习经文:背诵诗133篇
三、讲课部分。(要点)
1、一个常学不好的功课——同心合意。
2、认识魔鬼破坏同心合意的诡计。
3、如何避免分门别类和纷争结党?
四、讨论部分。
1、有什么这方面的经历是使你感到痛心的?你从中学到什么功课?
2、在我们中间,最容易造成不同心的原因是什么?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方法,能把大家带到同心合意的地步?
讲课全文
一、一个人人高唱但又学不好的功课——同心合意。
所有功课都是很难学的,但同心合意则可能是最难学的一个功课;也是魔鬼破坏教会最厉害的武器。每次他对教会施展破坏同心合意的诡计,经常是能够成功的。所以当主在被卖之前,特别为门徒向父神祷告,主题就是要我们能合而为一,同心合意。约翰福音十七章的内容,可以说就是主耶稣对门徒的临别赠言。我们知道当父母要出远门时,对自己孩子一定会把对他们最不放心的事情再三提醒,希望他们随时记住,不要发生。耶稣知道对我们来说,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同心合意,所以在他最后为门徒的祷告中,再三提到合而为一的要求。所以这个功课虽然难学,却是怎么样都要学会学好的;只有同心合意,才能兴旺福音。
有一次一位弟兄说,既然学不好,那又何必学呢?我们承认我们在这个功课上,确实都没有学好;但学不好,不等于就不要学;而且越是学不好,越是提醒我们要加倍努力学,认真注意学,谦卑随时学,一直学到见主的面。学总会有进步,学总比不学好,虽然我们还会有失败,但总能使我们同心合意的见证越来越好的。
1、诗133:1-3 这是神看为美为善的。
我有两个儿子,我最希望的,就是他们能和睦相处。他们两兄弟一直到现在,虽然都已经成家有了孩子,但还是保持十分亲密的关系。前几年我小儿子搬家,过一阵他就动员他哥哥也搬到附近,相互可以有照顾。我作父亲的看在眼里,安慰在心里。记得他们在念中学的时候,有一次不知为了什么吵了起来,你推我、我推你,几乎要打起来;刚巧给我看到,他们就停了下来。我心里感到很难过,两个人哪个挨打吃亏我都心疼。这是我见他们争吵唯一的一次,第二天我在他们的桌子上,看到大儿子写了一张纸条,跟小儿子道歉。
因此我深深体会,如果弟兄姊妹之间彼此争吵,我们父神的心会多么伤痛?刚才我们念的诗篇,据说背后有一个美丽的故事。说到阿珥楠和亚劳拿是两兄弟,在父亲离世后,也就分家互不来往。有一年他们都得到丰收,因彼此心中想念,就在晚上暗暗送一袋粮食到兄弟那里去。到第二天却发现粮食并没有减少;这样你来我往,终于有一晚在半路上彼此相遇,相互拥抱认错,又再和睦同居。
这成了以色列家喻户晓的榜样,也就是大卫选择建造圣殿的地点。(参看撒下24:18-25、代上21:18-26) 虽然这只是故事传说,但以色列人以此自豪,他们的圣殿,是建造在“弟兄和睦同居”基础上,这一要求总是符合真理教导的。今天我们是神的家,我们的教会又建造在怎样的基础上呢。如果因为这是故事,就连和睦同居的愿望都没有,那我们真是太可怜了。每当我念这篇诗,联想这即使只是虚构的故事,就觉得这诗实在写得太美了。
2、约17:21-23 这是主最后祷告主题。
我们已经提到,约翰福音十七章是耶稣对门徒的临别赠言,特别提醒门徒他们最容易犯的毛病;就是纷争嫉妒,不能合而为一。当时他们刚经过争论谁为大,谁都不服谁;耶稣知道,如果教会是由这样一批人在作工,那会成怎样的情形!所以耶稣再三求父,合而为一,合而为一。两千年前门徒的问题,今天我们好象一点也没有改善进步,还是同样在争论谁为大。过去教会在压制下,争得还好一点,不是不想争,而是没什么可争,争了也没有实际好处。今天就不同了,随着教会各方面事工的增长,条件的改善,可争的东西也越来越多。今日在有些教会里,同工之间的“争”,可以说是已经到白热化的地步,什么手段都用上了。
有一年受难节,我们几个弟兄姊妹在一起的时候,一位姊妹提出大家一起念约翰福音第十七章;并且特别指出,这就是主对我们的临别赠言。我们都带着沉重的心情,认真地念,反省地念;使我印象深刻,至今不忘。这以后我也总是勉励弟兄姊妹,能带着这样的心情,来念主的这段临别赠言;合而为一,这是主对我们最大的心愿。
3、徒1:14 这是圣灵工作的条件。
耶稣曾应许门徒,他若去,就差保惠师圣灵来。约16:7现在耶稣要升天去了,为何又要门徒等候,圣灵没有马上就来呢?徒1:4从刚才我们念的14节,可知他们等候是因为需要先有同心合意的祷告。耶稣被钉十字架前,门徒是纷争结党,争论谁为大;耶稣被钉十字架时,门徒又东奔西逃,胆怯害怕;耶稣被钉十字架后,门徒更灰心沮丧,无知迟钝。
耶稣知道,接下来圣灵大作工,教会大发展;如果他们不经过彻底转变,是无法跟上圣灵的步伐,和圣灵配搭同工的;而他们的转变,则必须从他们问题的根源,不能同心合意开始。同心合意才能兴旺福音;而在一起祷告,就是帮助同心合意最好的方法。因此必须让这些门徒先在一起祷告,从不同心到同心,然后五旬节圣灵降临,才能使教会开始美好的见证。
4、林后13:11 这是圣经明文的教导。
虽然哥林多教会存在很多问题,保罗在指出时,第一就是他们的分门别类,纷争结党。林前1:11不但是因为这问题的严重性,而且也是因为其它很多问题都是这一问题的衍伸。虽然经过保罗去信提醒警戒,他们有了转变;但保罗在他第二封信的最后,还是特别提出要同心合意,彼此和睦;这是主的明文教导,由此做起,就可以避免很多其它问题产生。
5、代下3:1 这是建造圣殿的基础。代上21:7-27、撒下24:16-25
虽然所罗门得到建造圣殿的祝福和使命,但建殿的材料和地点,都是大卫尽一生之力预备的。尤其在建殿的地点上,尽管大卫有很多产业,但却指定要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,一个外邦人的产业上。所以当所罗门开工建造圣殿时,特别指明是在这地点,是不能更改的。
以色列人向来看不起外邦人,外邦人的地应当是不洁净的,怎么选圣殿的地址,偏要选在一个外邦人的产业上呢?而且在山上,对百姓去朝拜也并不方便,有什么优点非要在这里不可呢?我们前面已经说了,犹太人是有一个美丽传说的,为了这个传说,他们甚至放下了看不起外邦人的偏见。不管这传说的真实性有多少,犹太人为此自豪,他们的圣殿,是建立在“弟兄和睦同居”基础上的,这就够使我们明白,也够使我们感到羞愧了。
神不会要住在里面满了争吵的地方,尤其是看着他儿女在里面彼此打斗,他是住不下去的。多年前一位老姊妹一面哭,一面告诉我,她两个儿子都到了结婚年龄,都想要她住的那间屋子。她是愿意为儿子牺牲自己,让出那间屋子,但给哪一个呢?为此她两个儿子每天下班回家,就互相打斗,互不相让。她说她看在眼里,痛在心里;都是她儿子,哪一个挨打,都使她心痛。她说她根本不想回家,随便有一个什么地方,都比看着两个儿子打架强。但她也知道,这时她如果不住在里面,两个儿子真要打出人命了。
我虽然很同情她,但也帮不了什么忙。那时不像现在,只要有钱,房子并不困难。老姊妹也跟我说,她不是要我帮什么忙,只想跟我说说,心中好过些;说完悲悲泣泣地回去了。看着她的身影,想到教会中也不乏这样的“两兄弟”,这样的教会,神怎么会要住在里面?老姊妹没有地方可去,只有回这个令她痛心的家,神难道也没有其它的地方可去吗?玛1:10
6、 腓1:5 这是福音兴旺的前提。
只有同心合意,才能使福音兴旺。一个纷争嫉妒的教会,你传福音我破坏,我传福音你捣乱,人怎么可能信耶稣,福音怎么可能兴旺?
有一次我听到有人说,他听完福音,想要信主;第二天就有人来劝他,说你要信耶稣,不要去他那里,到我们这里来。当然如果他那里是异端,那确实需要把那初信者挽回过来;但往往这只是为了分门别类的缘故。那位初信者说,他还是慢一慢信,先等你们自己弄清楚了再说。教会里有这样分门别类的人,越热心,恐怕对福音造成的危害也越大。
7、徒2:46 这是初期教会的榜样。
五旬节那天,一下子耶路撒冷教会增加了三千人;而且这些人都是从不同地方前来的犹太侨民,说不同的方言,有不同的生活习惯,互不相识。如今他们生活在一起,接待条件一定简陋,饮食也不习惯,但却能“天天同心合意”,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。若不是有圣灵的工作,有主的爱掌权,是不可能如此的。初期教会能有如此迅速的增长和发展,是和他们能天天同心合意分不开的。他们是我们的前辈,也是我们的榜样。
8、太18:19 这是祷告蒙允的原因。
我们同心合意的祷告,神特别垂听。为什么?如果我们不同心祷告,甚至在祷告中相互控告,你叫神听谁的?或是你有你的要求,他有他的意思,叫神如何垂听呢?所以必须是同心合意的祷告,神才垂听。否则就好象神说:你们自己还没有搞好,等你们先自己搞好了,有了一致意见,再来告诉我吧。
耶稣升天后,各有打算的门徒,经过祷告,心灵一致了,彼此同心了,这时圣灵降临大作工,他们就跟得上步伐了。所以我们越祷告,必能越蒙神垂听,不是神一定要我们祷告多长才听,而是我们祷告越久,必能越加同心。原来不那么同心的,经过祷告,就同心了;起初祷告还不大同心的,经过一段时间的祷告,就真能同心了。这时同心的祷告,反映一致的要求,主就好办事,就能应允我们所求的。
9、林后12:18 这是共同事奉的见证。
保罗特别提到他的同工,在事奉中是“同一心灵,同一脚踪”的。这样的话说说容易,真要能做到,是十分不简单的。同工之间对事工难免会有各不相同的想法和做法,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,最好别人听他的。更还会因相互之间才能表现有大小,而产生嫉妒的,勾心斗角的,造谣中伤的。所以保罗说他“四面受敌”,林后4:8有些与他为敌的事实,是来自后方,来自教会中信徒或其他事奉神的人。
但保罗的同工,却都能和他同一心灵,同一脚踪,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。我们常会碰到有些工人,各方面恩赐都全备,但就是无法跟同工相处。一个能在事奉中,长时间和同工相处,同工相对稳定的工人,必然是能够谦卑,有宽宏的心,想别人比想自己多的。保罗能够说,他的同工和他之间,是同一心灵,同一脚踪,正说明保罗对待同工的谦虚平和作风。
10、摩3:3 这是同工配搭的原则。
同行的前提是同心,不然在同行中,必然会产生争吵,早晚会分道而行,就象当初亚伯拉罕和罗得,虽然同行了一程,最终还是不得不分道而行。创13:8-9今天我们说的同行,不一定是指实际的行路,而是指在事奉中彼此同工。我们要能同工,就得同心;这同心不是你来同我的心,或我来同你的心,只有当我们都以主的心为心,都和主同心,我们之间也就达到同心目的了。保罗就是这样教导腓立比信徒的,怎样可以做到有一样的心思,有一样的意念呢?就是大家都能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。腓2:2-5
二、认识魔鬼破坏同心合意的诡计。
下面我们从两个圣经中的实例,来认识魔鬼是怎样用诡计,来破坏我们同心的。
1、徒28:1-6 毒蛇咬人比风浪更难胜过。
当保罗被押解到罗马去的时候,在船上遇到极大的风浪,几乎将船打沉。当时船上有两百七十六个人,在跟风浪搏斗的时候,大家同心把货物和多余的器具,全都丢到海里,以减轻船的载量,减少沉船的危险。这时没有人会说,这货物是我的,我不舍得丢;也没有人会偷懒,因为知道不能跟自己生命开玩笑;不拼命和风浪搏斗,就会被风浪吞吃掉。
在风浪来到前,那两百多人必然是按社会地位,财富等级,知识兴趣,形成不同的社交圈;在风浪面前,就再也没有什么区分了。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,跟风浪搏斗,让船生存下来。大家都知道,要么一起活,要么一起死;我们中文也有这样的话“同舟共济”。风浪把船上所有的人,都捆绑在一起,处在同一命运下,迫使大家同心合意。
可是当大家从风浪得救后,到了岸上,情形就不同了;各人原有的身份又恢复了。当他们坐下烤火的时候,不可能两百多人围成一个圈,难免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自然就分成不同的社交圈。这时做官的又恢复做官;保罗是囚犯,自然得去搬柴给兵丁烤火。当初那种同舟共济的精神,再也没有了,因为风浪消失了。
就在这个时候,一条蛇从柴捆里出来,一下就咬住保罗的手。按照船上同心拼搏的精神,这两百多人应当同仇敌忾,立刻前来帮助保罗,一人一块石头,也就可以把那条蛇打烂。可是却竟然没有一人帮他;相反还有人指指点点,认为保罗一定有问题,所以天理不容,死定了。坐在保罗近旁的人,可能也会赶快离他远一点,跟他撇清关系;不要因为走得太近,也给蛇咬上了,不合算。
弟兄姊妹,这是怎么了,怎么一下子都变了?当初那样同心的精神都到哪里去了?我想不用说,大家都清楚,唯一的原因,风浪不再,各有自己打算,现在已经没有同心合意必要了。这正是蛇咬比风浪更难胜过的厉害之处,风浪把人的命运,都捆绑在一起,所以只有同心拼搏,赢得大家共同的胜利。可是蛇咬就只咬一个人,只要不来咬我,就不要去惹麻烦了。其实这样的想法,完全错了,蛇好象只咬一个人,但它是一次只咬一个人,它咬人的次数并没有限制。这两百多人,全是它的目标,早晚要轮到咬你,跟风浪并没有分别。
1)蛇咬人是逐个的咬,不象风浪以全船为攻击目标,迫使人同心协力,无暇纷争。
蛇咬人和船遇风浪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,在风浪中我们同心合意还比较容易,因为大家都在共同的压力下,处境相同,就容易产生“同病相怜”的效应,就会想到我们原是弟兄姐妹。但这是风浪把我们捆在一起的。到蛇咬人的时候就不同了,蛇咬他,不会同时又咬你,甚至还故意让你知道,你和他不同,不是目标。有些人就信以为真,别人被咬,一定有被咬的理由,不然为什么没有来咬我呢?这样想的人,等到被咬上,后悔就太迟了。
文化革命时,听到弟兄姐妹有难处,大家都是同心合意恳切祷告,因为自己深有体会,在相同的处境之下,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会遭到同样的情况。但是当文化革命过去了,听到有弟兄姊妹遇到难处时,就有弟兄姊妹表示,为什么就他碰到问题,恐怕是因为有什么情况才如此的吧,否则为何找他不找我呢?或者确实会有这样的可能,但很清楚,这时大家的心态已经和文革时完全不同了,考虑问题时的角度已经改变了;原来大家在相同处境下,是很容易设身处地体恤别人的,现在因各有各的轻快,也就很自然会多考虑自己,多自保了。苦难中同心合意的心志,一下子就给完全破坏了。
这正是魔鬼诡计的厉害之处,今天教会中,同工之间,不同教会之间,会有这么多纷争嫉妒、分门别类,都是在文革中所没有的。那时大家都感到孤单无助,见到弟兄姊妹,彼此相爱,同心合意都来不及,哪敢分门别类。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,难怪有一个姊妹问我说:为何现在唱诗不再象当初那么有劲了?聚会的热情也没有了?照理,现在机会比当初又多又容易,但大家都好象泄了气的皮球,各忙各的事,只求自保。这是为什么?我想这位姊妹问得太有意思了,值得我们都好好的反省一下,这是为什么?
简单地说,今天因为是蛇咬人的时候,我们正一个一个的被咬;所以还没有被咬到的,就以为一直不会被咬到,只求自保;其实正中了魔鬼的诡计。风浪中大家被迫同心争战,相互关心支援;现在则倒过来,教会表面是兴旺增长了,但却到处山头林立,相互提防,不幸灾乐祸已经不错了。
2)蛇咬人是在人围成小圈子,坐下烤火的时候,是在人放松自己,不提防不警醒时;不像在风浪中人人都不得不全副心思拼命搏斗。
在风浪中,这两百多人我想是没有一个会打盹睡觉的。再偷懒的人也不敢偷懒了,再贪睡的人,你叫他去睡,他也无法睡的了。风浪迫使每个人都主动拼命搏斗,因为知道,为别人,为大家,这是为自己。只要有合理有利的建议,大家马上就听;哪里需要人手,大家马上就去。连保罗当时在大家眼中,只是一个囚犯,原来他建议船不要启程,没有人听;但当在风浪中时,保罗一说大家性命可保,人人都变得那么听话了。说到底,这一切改变,并不是这些人真的变了,还全靠风浪的功劳呢。
所以一到上岸,大家马上就变回老样子;各人找适合自己烤火的圈子,情况和条件相仿的人,彼此谈得来的,自然就聚在一起烤火。当形成一个一个烤火圈的时候,对其它圈的人和事也就不那么关心,甚至为了要争有利的地形位置,抢烧火的柴捆,相互间出现矛盾也是难免的事。蛇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咬人的。
当我想到这里,真觉得圣经里的记载,太有意思,太真实了。教会的情况不就是这样吗?当教会在患难中时,弟兄姊妹彼此是那样关心,相互鼓励,一同为真道打美好的仗。记得在文化革命中,我们暗中有聚会,当然只能很小范围;有些熟识的弟兄姊妹虽不能来参加,但跟我说,你们在前线争战,我们在后方祷告支持你们。确实不分前线后方,当时大家都是一心一意的,信仰必须坚持,事工不能停,教会要继续有见证。即使在后方祷告,也是那样迫切拼命,不敢偷懒。
可是曾几何时,粉碎了四人帮,文化革命过去,报上社论显示信仰可以自由,一时间家庭聚会就如雨后春笋般到处冒了出来;真如从船上得救的那些人,很快就形成了一圈一圈的聚会点。原来安心留守后方的,这时全都冲上了前线;原来可以不分彼此,现在因为有了自己的聚会点,就减少跟其他点来往。这本来是教会增长后的正常情况,但因为有了小圈圈,各有各的利益和需要,彼此间难免会产生磨擦矛盾;当我要壮大自己的圈时,难免需要向其它圈的人招手。这时如果大家能有宽宏的心,多想想“谁是我的弟兄姊妹”,问题还不大;如果比较“本位主义”的,各种猜疑贬低诬陷的话,也就跟着在弟兄姊妹中传开了。
可能年轻的弟兄姊妹对这样的情况没有概念,经历过的年长弟兄姊妹,应当是深有体会的。大多作工的弟兄姊妹,不是没有看到这问题的严重,但面对其他工人都在为自己的圈拼搏,你也有自己的圈,能例外吗?我们应当承认,没有风浪把大家都捆在一起,要想不“分圈”,确实是不很现实的。问题是当分圈后,看到其它圈的人被蛇咬住时,我们是怎样的反应?我们真有认识,这条蛇也是要咬我的吗?分“圈”并不一定不好,烤火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事,但我们必须记得,分圈不是分家;彼此关心,彼此相爱,这不是“圈”能改变的。即使烤火,也不可放松自己,应随时注意那条到处咬人的蛇;今天它咬别人,不是因为别人比我坏;我现在没有被咬,不等于我特殊,蛇不敢咬我。如果我们都能有这样的认识,常常这样警醒思想;那么这条蛇咬人的诡计,就不那么容易得逞了。
据说最毒的蛇咬人,它的毒不走血液,而是走神经的。人被咬到后,因为神经被麻痹,就没有任何痛的感觉,以至被咬了还不以为意;这才是被蛇咬真正毒的地方。今天这条毒蛇咬人,正是走人的神经。许多人被咬了还不自知,觉得在火边舒服一下,也是合情合理;已经被咬倒在地,还以为休息一下没有关系,到需要的时候,就可以起来的。有时我真好象看到那条蛇正在我们周围,一个一个地咬人,教会被咬得支离破碎,原先同心的同工被咬得东倒西歪。求神怜悯我们,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有足够的认识。
3)蛇咬人是从柴捆里爬出来,在合法外衣遮盖下,趁人不备攻击人。不像风浪是公然为敌,正面攻击。
很多人都怕蛇,因为它并不那么容易被发现,又会利用保护色,它贴地爬行也总是在我们注意的范围以外;所以它趁人不备,对人突袭,使人防不胜防。像那条咬保罗的蛇,就是躲在柴捆里,趁保罗去搬柴捆的时候,钻出来咬他。保罗并没有错,搬柴是当时他应当要做的事,而柴里面会有蛇躲着,则是他想不到的事;这就更显出蛇咬人的阴险毒辣,不易识破。
今天魔鬼在教会里施展的诡计,也总是喜欢蒙上一层合情合法的外衣,使人放松警觉,被咬了还不知道不承认。今天在教会里发生纷争嫉妒,常是比社会上的吵架还难劝和。社会上的吵架,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不和;而教会里的吵架,每个人头上都有神圣的光环,吵架都被掩盖在“向主忠心”的合法外衣底下;而且谁吵得越凶,还表明谁越忠心,所以吵起来,谁都不能让步。社会上的人都知道吵架是不对的,可是在教会里的纷争吵闹,却往往被美化成是为主的缘故。
有人以为一切争辩都不对,只要有争辩,就各打五十大板,然后要彼此接纳,合一;这也不一定符合真理的原则。因为我们跟异端之间,就没有任何相同相通之处;我们理当为真道竭力争辩,但我们必须看清这确实是异端,和我们没有共同的信仰。至于在弟兄姊妹中间,我们都是信奉同一位真神,有同一位救主,持守同一个真理;如果发生争吵的事,虽然也会有是非之分,但可以解说辩明,争吵总是不合神心意的,是出于魔鬼的挑拨和诡计。
前几年在我国教会里,发生了一次大争辩,就是关于“一次得救,永远得救”的问题。圣经里没有直接这样的话,是神学教义里的一个题目,至今各神学流派也没有统一的答案,因为关系到神预知预定一致性的问题。我们在这里不是要加入争辩,也不预备作什么解答;但即使对神学教义有不同见解,只要没有偏离真理的原则,彼此间至少应当还是弟兄姊妹。可是结果不但彼此争得面红耳赤,而且到了敌对地步。不论哪一方弟兄姊妹,都认为越把对方定罪,越对主忠心,越对真理真诚。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,还在教会好些地方发酵;可见那条蛇咬人的厉害。
其实如果你仔细分辨,这些合法外衣并不合法。虽然保罗去搬柴是合情合理,他是囚犯,必须要为兵丁烤火去搬;但今天魔鬼所躲的任何合法外衣,我们应当都能找出它不合法的地方。文革后,经济政策有了改变,个人可以有自己做生意的机会;这在别人是合理合法,但在一个奉献事奉神的人身上,就不合理不合法。你应当按照蒙召的要求,全时间事奉主;怎么可以因为现在有机会了,就去作生意呢?那当初在教会事奉,不过是因为没事找事干而已。
4)蛇总是咬人裸露在外,最容易被咬的弱点,以试探诱惑陷阱使人失败。不像风浪向人全面挑战,如吼叫狮子,以凶狠取胜。
当时蛇咬的是保罗的手指,因为保罗是用手拿柴,他的手暴露在蛇可以咬到的范围,最容易被攻击。如果保罗是用脚踢柴,很可能蛇就咬他的脚趾;如果保罗是坐到柴上,蛇就一定是咬他的大腿;反正哪里容易咬,它就咬那里。这正是魔鬼攻击人的原则方法,他总是先掌握各人的弱点,然后才决定从哪里咬你,一口就把你咬死。表面看来,蛇好象不如风浪凶狠,但蛇的趁人不备,以陷阱使人跌倒,是更毒辣危险的。
魔鬼知道大卫的弱点是在安逸生活面前,会放松自己,放任自己。果然大卫被魔鬼一下子就打败了,接二连三的犯罪得罪神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点;虽然我们从各方面都有犯罪的可能,但必然有些地方,是我们特别容易失败的。魔鬼知道利用这一点,所以他对我们各人的弱点,是了解得一清二楚;然后按照我们的弱点,送试探引诱给我们。这是为什么我想我们几乎都在魔鬼面前,吃过败仗。若不是主特别怜悯我们,我们早就被咬得一个一个躺下了。
为此我们应当承认自己的软弱,一方面求主帮助,一方面也当自己尽力胜过;尤其在自己的弱点方面,更需要时时督促提防。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弱点,有清楚认识,有痛恨的心;随时注意不让自己在弱点上有放松的机会。就象打仗,当我们知道哪里是防线比较弱的地方,我们一定会在那里加强防守的。一个贪财的人,当面对大笔钱财的时候,就当特别提醒自己,警告自己;一个好色的人,在引诱面前,就当克制自己的感情,远避任何宣扬色情的东西。就象一个好酒贪杯的人,最好少接近酒。
过去一切诲淫诲盗的内容,因受社会公开严厉谴责,还不容易找到任意宣扬的机会和途径;现在在自由民主的合法外衣下,公然到处传播祸害人,无法禁止。这就给魔鬼这条蛇,有了更多躲藏隐蔽的地方,更多咬我们的机会。今天我们要提防蛇咬,也必须更紧紧依靠主,随时治死自己的肉体,知道自己私欲最活跃是什么地方,不给活动机会。我相信魔鬼的诡计虽然猖狂,主永远是得胜的,只要我们真有依靠主的心,就能够象保罗那样,把蛇甩到火里,胜过蛇咬。
2、王上3:16-28 假母亲是教会分裂的真正原因。
这是讲到所罗门如何智慧断案,我们都熟悉事情的内容。两个妓女都生了孩子,一个睡觉时不注意把孩子压死了,就想趁另一个睡着时,把她的活孩子换过来。活孩子的母亲醒后,发现问题,两个人就吵到所罗门王前,都说活孩子是她的。这确实是不易分辨的事,因为孩子太小,不会说话,今天或许可以通过检查遗传因子,那时又怎么分真假呢?
所罗门的方法是把活孩子死孩子都一劈为二,每人各拿一份,不就公平了吗?这两个妓女起先都坚持活孩子是她的,死孩子是别人的;但到活孩子要被劈的时候,坚持到最后的,不是真母亲,而是假母亲。现在每当在弟兄姐妹中发生争议的时候,大家因多少受社会教育的影响,所以“坚持到底,就是胜利”的观念都很强。而且我们坚持,还是为神坚持,自然就更是表明自己向神忠心了。
可是从所罗门的断案,假母亲虽然坚持到底,却并没有得到胜利,这正是所罗门的智慧处。那个真母亲一直坚持活孩子是她的,她坚持得不错,因为活孩子确实是她的。但到一定的时候,她却不坚持了,因为再坚持,孩子要被劈了,就活不了了。真母亲知道,坚持事实是应当的,但不能因为坚持是事实,就不顾孩子的死活;做母亲的权益可以放弃,孩子的生命不能受影响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假母亲想的就只有自己,事实可以不顾,后果在所不惜,只要自己权益不受影响,自己的目的能够达到,哪管孩子死活。这是真假母亲在想法上,最大不同的地方,也正是所罗门利用来断案的地方。
教会就是这个孩子,有时看到在教会里发生争辩,开始大家还讲些道理;但因为各讲各的,坚持各不相让,都认为要为真理坚持到最后,坚持到胜利,最后只能各人自我安慰,说自己胜利了。究竟是谁胜利了,可能是又一个争辩的题目,但教会分裂却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。在争辩过程中不只是伤了弟兄姊妹的感情,而且可能各种手段也都用上了。
如果真是为了信仰,那绝对需要竭力争辩,这是圣经的教导。犹3但往往大家争辩的,并不属于基本信仰的内容;大多是对真理某一方面的全面理解,存在各执一己之见的情形。虽然真理不应有矛盾,但应当承认,我们的理解水平,是会存在缺陷的。有些问题,对人实际接受救恩,并不造成直接的影响,是可以把它搁置一边的。保罗早就向哥林多人指出,我们是有认识模糊不清之处,要到见主面时,才什么都清楚了。林前13:12
今天在教会里,就是因为假母亲太多了,只考虑自己的利益,只要自己赢,孩子劈开死活都无所谓;教会分裂有什么关系,我赢了,才显明我是对的,他是错的。这样的人,到各处去虽说是作主工,但并不是在传福音,而是去告诉人,我在这争辩中是赢的,是对的。那孩子虽然给劈为两半了,但那孩子活着的时候,没有人能证明他不是我的;现在就是劈了,我还是坚持他是我的,所以我胜利了,我终于得到了那劈开已死的活孩子。当时还有一个真母亲;现在可能两造都是假母亲,若不是还有“所罗门”在最后把关,活孩子不死也得死。
1)假母亲宁愿孩子被劈,失去生命,也要争得自己道理上的胜利,维护自己的权益。
假母亲不会说是为维护自己的权益,总是说为真道争辩的;她的坚持总是说为坚持真理的。但事实的真相最终总是要暴露出来的,即使道理能够冠冕堂皇,用心是无法掩盖的。
当哥林多教会受保罗谴责分门别类时,其中有一类自称是属基督的;如果说属保罗,属矶法从道理上就错了,这一类从道理上,应当说是不错的,我们不就是属基督的吗?但教会中确实有些人把这一正确的道理专利化,自称属基督,把自称属保罗、属矶法、属亚波罗的信徒排除在外。虽然这些人在对真理认识上确实错了,但他们还是属基督的。神愿意我们认识真理的人,能按照纯正的道理去帮助他们,挽回他们;象保罗特别向哥林多所有信徒指出,我们都是属基督的。林前3:23
在当时哥林多教会那几派信徒中,自称属基督的,最有可能争得道理上的最后胜利,在弟兄姊妹眼中,也最属灵。想不到保罗把他们同样列在“分门别类”之流,受到同样谴责。只要他们把别的弟兄姊妹排挤在基督之外,就是分门别类;别人要把活孩子劈开,你也同样在劈。虽然这一派可能争赢了道理,仍然掩盖不了分门别类的目的,因为他们把很多弟兄姊妹劈掉了。圣经里没有记载所罗门后来对那假母亲怎样处罚;但诫命对作假见证的,是不会轻易放过的。这些自称属基督的,正因为他们对真理不是不明白,却想用来为自己利益服务,他们明知故犯,可能比那些无知的,要受神更严厉的惩罚。
2)真母亲以孩子生命的完整合一为重,当面临孩子被劈时,宁愿放弃自己正当权益,不坚持任何理由,孩子的生命和合一是唯一要求。
真母亲不是不坚持她是真母亲,这是事实,但她的坚持却不是无限度的,有一个更高的原则,是在“坚持事实”之上的,那就是孩子的生命和合一。什么时候她坚持到连孩子的生命和合一都不顾了,那么她也就堕落到跟假母亲一样,同样要令人怀疑,她是不是真母亲?
可能有人认为,她应当坚持原则到底,那活孩子就是劈了,责任不在她,她怎么可以在事实面前退缩呢?这样的说法,听上去非常冠冕堂皇,但说这话的人,考虑到事实,考虑到真母亲,却没有考虑到那活孩子。在这三者中,神会怎么看,哪一样最重要?可能有人会说,神还能否定事实真相吗?当然不会的;但我们不要忘了,最后劈不劈,不在那两个女人,而是在所罗门。连所罗门的智慧,都可以掌握好孩子不会真正被劈,何况我们的神呢!虽然因为真母亲没有坚持,使事实真相一时被淹没,但最终是淹没不了的;在神审判台前,才是最后显明一切的时候。
3)今天教会存在的问题,就是假母亲太多了!
弟兄姊妹,说到这里,我想我们的心情都会很沉重,因为说真的,今天在教会里,会存在种种问题,最大的原因,就是假母亲太多了。大家都考虑自己,考虑赢得胜利,却不考虑到神的家。我们不应当把手指指向别人,你这么一指,正说明你是假母亲。让我们都反省自己,有没有假母亲的表现。我们谴责假母亲,不是指哪一个人,乃是指出错误的事实和做法。过去的假母亲被人指出,还会感到脸红,今天在一切只讲“实惠”面前,假母亲得到实际好处时,只会洋洋得意,因为她胜利了;也羡煞多少人!
求神怜悯我们,即使我们暂时会遭受损失,遭人指责,我们相信神知道一切,事实真相和真理,在他审判台前,才是真正显明的地方。我们可以坚持事实,辩清是非,但如果为此影响到教会的合一和同心,影响到神的荣耀和事工的开展,那么我们可以沉默,等候“所罗门”智慧的决定。
当然我在这里必须补充一句,这只是在不违背基本信仰的范围,我们在异端错谬面前,是没有退缩妥协余地的。
三、避免分门别类、纷争结党。
1、徒15:37-41 同工之间对工作方法难免会有不同看法,但不应影响彼此同工。看法可以分歧,工作可以分道,但彼此不能分家。
我们对真理原则的认识,应当是一致的,信仰是同一的;但在工作中,同工之间对工作程序,方法等,是会有不同看法的。有些弟兄姊妹喜欢用属灵权柄,以至最后到你开除我,我开除你的地步,这是明明把孩子一劈为两。当时保罗和巴拿巴为了马可的事,甚至彼此分道而行。弟兄姊妹在面对争议时,首先就是喜欢找答案,谁对谁错;但圣经对这一次事件,没有对错的结论。从结果看,这样的分道,正在神旨意中;他们事工分成两队,可以有加倍效果。但分工分道不是分家;尽管保罗和巴拿巴不再在一起作工,按现在的理解,彼此难免心存芥蒂,不指责贬低已经不错了。但我们看到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提到巴拿巴时,很自然把他当作是自己最亲密的同工。林前9:6当时他们分道作工已有好几年了;当时也没有邮局,没有电话,彼此间的联络,全靠便人传递消息,或专人送信问候;保罗能够如此提到巴拿巴,可见他们之间一直是彼此关心,保持联络的。虽然工作分开,孩子没有被劈开,彼此还是同心的,合一的。
2、徒15:1-2 对有些真理的认识会有差距,领受不同;但还是应当通过交通,彼此接纳。
我们的信仰,在一主一信一洗一神这些问题上,必须是一致的;但对有些真理教导和表现方式,却不一定都能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。对这一类问题,不是说完全没有是非,但在一定范围内,应当有宽宏的心,尽量彼此接纳。我们刚才读的使徒行传十五章,就是讲到初期教会信徒中,很多人认为信耶稣是犹太人的特权;外邦人必须先经过作犹太人这一步,才能信耶稣。由于受割礼是犹太人最清楚的标志,所以外邦人要不要受割礼,就成了争辩的焦点。
在这个问题上,今天答案是够清楚的,信耶稣是关乎万民的,犹太人并没有特权,外邦人不需要受割礼。但在当时因为还没有新约圣经;大多犹太信徒对这方面的认识,从感情上还扭转不过来;所以外邦教会决定让保罗他们去耶路撒冷,跟犹太教会取得彼此的谅解和接纳。虽然从道理上保罗是对的,但神知道犹太信徒对这真理信息的认识,需要有一个过程;当然最后的结论是不能违背真理原则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彼得去哥尼流家前,神三次用异象催促他必须要去,体恤他对外邦人接纳的迟疑,但工作使命还是得按神安排完成的。
今天在教会里,随着人的知识丰富,教育程度提高,自我中心观念增强,使得教会与教会间,同一会众内部间,分歧也越来越容易产生;以至教会分裂的情形,时有所闻。虽然分工分道并不一定不好,但由于我们中华文化的哲学观,把任何分开,都是从自我中心因素来考量,认为就是冲着“我”来的;因此任何分裂带来的,总是很不好的后果。
今天在我们教会中,最普遍存在的分歧,就是对灵恩的追求,和诗歌的选择,传统或现代的;在不同的信徒群中,对此有很不同的见解。虽然在这和灵命追求有关的问题上,有怎样更能使人心灵得造就的不同;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会众有不同选择的事实。为了大家都能得到属灵生命的长进,有时分开聚会不失是一种合宜的做法。问题是必须注意分了以后,彼此是怎样看待的。我们可以从真理上指出哪一种方式是更能使弟兄姊妹心灵得造就的,却不应当通过贬低否定对方,或有恶言相向的情形。西方人的哲学观比我们有更宽宏的心胸,他们即使有这类的分开做法,也还能认识彼此间的应有关系,引向良性竞争的路。保罗和巴拿巴,就更为我们留下美好脚踪;工作可以分开,心灵必须合一。
3、林前4:9 神把使徒明明列在末后,不应高举人而形成派系。
造成哥林多教会分门别类的原因,是他们喜欢高举人;那些自称属基督的,其实是高举自己,排斥别人,自以为属灵;也没有高举基督。保罗这里特别提醒我们一切事奉神的人,我们是列在末后的仆人,不是领导。自以为是领导,是领袖,不但使作工的人把自己摆在不适当的地位,也是使信徒对传道人有不合适的认识。当信徒高举人,就容易随人而信,使信仰的根基错误。
过去我们在家庭教会里,还是比较注意这个问题的。为了避免被不适当地高举,一般我们很少介绍工人的情形;同工们在弟兄姊妹中,也都被统称为工人,仆人。但现在情况变了,有些地方因受海外影响,同工以教会领导领袖自居。当初在哥林多教会,保罗彼得这些神的仆人,虽然被人高举,被作为分门别类的号召,但他们自己并不愿意如此被人高举的。保罗一再的说,应该高举的是耶稣基督;自己在信徒中,应当列在末后;一点也没有要作信徒领导领袖的意思。
4、罗12:3 狂妄自大,轻看别人,是造成分门别类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尽管哥林多教会的分门别类是因为不适当地高举人,但凡热衷于搞分门别类的人,都必然是狂妄自大,轻看别人的。当他在不适当地高举这个人时,必然会同时不适当地贬低另一个人。所以保罗在哥林多,一面被有些人不适当地高举,一面也被另一些人诬陷贬低轻看。这正是当初哥林多教会分门别类最典型的表现。一个真正尊重别人的人,是不会同时去贬低一个人的。他对人的尊重是建立在高举基督的前提下,是因为尊重神,高举真理的缘故;而不是建立在贬低另一人的基础上。这样的尊重人是符合真理教导的,因为最终就是高举基督,所以不会造成分门别类。帖前5:12-13分门别类的高举人,往往是刻意高举一个并不应如此被高举的人,这就会需要建立在贬低别人的基础上;当被贬低的人不服气反击时,分门别类也就随之而来。
5、林前11:19 年长有经验的弟兄姊妹,更应注意不表现自己,受人爱戴。
一个在教会中没有声望,没有经验的人,要想分门别类也是没有人会跟、会听的,要分也分不成,搞不起来的。所以能分门结党的,总是在教会或社会上有些声望和经验的人;初信的弟兄姊妹就是想分,也没有人会跟。
正因如此,有些想搞分门别类的人,就先要找有经验的人作号召;或是故意多表现自己,表明自己有经验,值得人跟从;或是制造一种独特的道理或做法,因为是我制造出来的,自然对此就最有“经验”了。这样就可以有分门别类的本钱,可以有内容让人跟从拥护。其实一切错谬的道理和异端,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传开的。所以象这类自我标榜的“经验”,在教会里不要以为小事,必须彻底清除,不让它有滋生立足的余地。
6、雅3:14-16 纷争常因嫉妒而引起。
在同工之间,各人恩赐不同,能力也不同;就如耶稣在比喻里说的,有一千两,二千两和五千两的不同。本来恩赐大的不应当因此骄傲,恩赐小的也不必心生嫉妒,因为不论恩赐大小,都不是属于我们私人的,乃是主为事工需要,暂时交付我们管理使用的。
今天如果我有两个仆人,我给一个三百元,叫他帮我去买一张火车票;给另一个三十元,叫他去买一支牙膏。钱多的,并不会因此觉得自己有钱,钱少的,也不会想我怎么只有这么一点钱;要紧的是各人要把当买的东西买回来,不要买错。神给我们各人恩赐有大小,但我们都只是恩赐的管家,而不是主人。彼前4:10大小有什么关系呢?因为神多给谁,就向谁多取;多托谁,就向谁多要。路12:48如果神只给你三十元,是因为没有要你去买火车票。对仆人来说,买火车票和买牙膏都是为主人工作,没有什么级别的不同。
当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的时候,告诉彼得将来会为主殉道。彼得对此并没有不愿意,但他看到约翰,马上就问耶稣,这人将来如何?意思就是:是不是跟我一样?否则就不公平了。约21:21彼得没有问别的门徒,这不是他特别关心约翰,而是因为他认为他们两人在事奉经历和属灵声望上相仿。但耶稣很清楚回答他,你只管你自己跟从我就是,不要去管别人怎样;因为耶稣知道,很多嫉妒纷争就是由这样的比较而来。
今天在教会里,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;我也难免会有暗中和人比较的时候,但总是跟年龄和经历跟我差不多的同工。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?其实适当通过比较,得到促进提高,那是好的;但往往我们的比较,远不止此,接下来嫉妒纷争都跟着来了。所以让我们记住耶稣两次提醒彼得的话:你跟从我吧。
7、多3:9 不必要的辩论会伤和气,甚至引起纷争结党。
究竟我们可不可以辩论,这得要看是在怎么样情况下;如果只是为了争一口气,争得彼此面红耳赤,很容易因心存芥蒂,埋下纷争结党的因素。虽然有时为了维护事实真相,有必要争辩几句,但当对方已经动了血气,不再是为事实而辩,这时如果你还是继续争辩不休,就完全没有意义了。
一般来说,我们在个别向人传福音的时候,基本上不应辩论;即使人因拒绝或偏见而刁难胡说,也没有必要争辩反驳。因为在这样情况下,再怎样说,他也不会接受,他不是不明白。但如果当时不是对他个人,而是有很多人在场,那就需要把人歪曲的内容作出说明反驳,目的不是为提问刁难的人,而是不要使旁听者被蒙蔽误导,利用反驳的机会,把真理说清楚。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和雅典,都是这么做的。徒17:2当他跟耶路撒冷来的犹太信徒争辩外邦人受不受割礼,也是为了不让在场的外邦信徒受迷惑。如果在这种场合,也以为应当忍耐沉默,那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但如果只是要表明自己有理,要赢得面子,或在血气驱使下,不服气,不服输;它的后果是会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,在弟兄姊妹中是可以成为分门别类根源的,那种辩论应当尽可能免了。
8、腓2:5 同心合意是指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。
教会里同心合意年年讲,常常讲,但要能做到,却是何等的难!原因我想还是我们对主的要求,什么是同心合意,只是一知半解。
有一年,文革刚过去不久,各地纷纷恢复聚会。我去一个地方,一位姊妹告诉我,她们那里刚开始聚会,人数不多,城市也很小,却分成两处聚会。原因是有两位老信徒,原来分属不同宗派,各都坚持恢复聚会要照他原来聚会的形式方法,而且相互指责对方不懂。由于当时弟兄姊妹基本都是初信,只能由得这两个老弟兄倚老卖老,不知所从。这位姊妹希望我去做点和睦工作,让两个地方的聚会能合起来。
我就去访问这两位老人,彼此交通的不外是应当同心合意这样的内容。记得有一位老人说得很有意思,他说同心合意我也讲,只是究竟是他来同我的心呢,还是我去同他的心呢?他讲得这么直率,使我至今记忆犹新。当时我就说,既不是要你去同他的心,这是你不愿意的;也不是要他来同你的心,这是他做不到的;但如果我们都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,不就同心了吗?腓2:5
那位老弟兄当然不会反驳我所说的,但也不会接受,和睦工作确实不是那么容易能取得实效的。不过这位老弟兄的想法,你不要以为很天真幼稚,还真反映很多弟兄姊妹的认识呢。为什么总不能做到同心合意,就是因为别人不肯来同心;我当然也不能去同他的心,因为他是错的。当我们大家都是这么在想,怎么可能同心合意呢?但如果我们都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,这时我们的心,不同也同了。
如果我们能先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,别人却不愿意放下自己成见,虽然结果还是达不到同心合意的目的,但至少我们在主面前,已经尽到我们的责任。我相信主是知道的,他比所罗门不知要智慧多少倍,不会把我们当假母亲的。
9、多3:10 多次搞分裂教会的人,经过警戒不改,可以提醒信徒拒绝与之交往,以免教会受更大亏损。
保罗很少用权柄,甚至对问题丛生的哥林多教会,也忍到最后,尽量不用权柄去处置他们。林后2:7可是保罗在这里却提醒提多,对专门喜欢搞分门别类而不接受警戒的人,就要弃绝他。而且保罗还不是说要经过十次八次的容忍,只要一两次就够了。这不是保罗对这样的人特别没有耐心和爱心;而是搞分门别类的人,对教会和弟兄姊妹带来的后果,实在太严重了。哪一个教会能经得起人十次八次分裂的?一两次就已经够把教会搞得天翻地覆了。所以保罗对搞分裂的人,没有能一忍再忍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希望弟兄姊妹能对保罗提醒提多的做法,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,尽可能不让教会被分门别类的问题所困扰。
10、彼前3:8—16 没有不能同心的理由。
我们都承认,同心合意是重要的,应当做到的,但我们也经常听到弟兄姊妹强调种种理由,意思就是,重要归重要,做无法做到。神知道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,所以要彼得特别写下这段话。我们好好思想刚才所念这段话的内容,就可以知道,在神看来,我们没有不能彼此同心的任何理由。
1)“总而言之,你们都要同心。”
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不同心的,和弟兄姊妹必须同心。为什么做不到,这里提到一点,是不是彼此体恤不够?能多想想别人,就能不那么主观,不自以为绝对正确,也就容易和人同心了。
2)“不以恶报恶。”
即使面对人的无理争辩,我们应有智慧避免无谓的辩论;任凭别人动血气,主观武断,高声争吵,我们不要同样表现。虽然可能一时会真相不明,但神是知道的。如果我们也参与了争吵,不能因为争吵是别人挑起的,我们就没有责任。
3)“寻求和睦,一心追赶。”
要做到同心合一,确实是不容易的,尤其是当对方没有诚意的话,就更难达到目的。因此我们需要“寻求”,也就是不只是消极被动等待,而要为达到和睦的目的,积极创造条件,尽量使同心合意能够实现。这里用“一心追赶”,实在用得太形象了;即使对方不愿意和睦,拒绝和睦,我们不等于就没有责任了,还需要追赶,而且还是一心追赶。一个人钱包被抢,他在追赶小偷的时候,一定是一心追赶的,不会轻松自在,不会东张西望,不会心不在焉,在他心目中,只有一个内容,就是要追上那个小偷,夺回钱包。我们在寻求和睦时,也必须要有这样一心追赶的态度,当然我们追赶的不是小偷,而是我们的弟兄姊妹。
4)“不要怕人的威吓。”
当我们一心追赶的时候,很可能追是追上了,但并不能得到我们弟兄或姊妹的同心还报;甚至还会引起人的反弹,恶意相向。我们不必因此而惊慌灰心,因为我们这样做,已经蒙主悦纳,我们已经尽力,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人,而是为主,不要被主责怪。
5)“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。”
如果我们在人无理争辩刁难面前,能不同样对待,而是用温柔的态度和言语回答,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吵。箴15:1温柔常和敬畏连在一起,一个敬畏神的人,他一定会有温柔的心。有些人要表现自己属灵敬畏神,说起话来轻声轻气,走路也轻手轻脚;虽然适当的表现也是有必要,但更主要的,应当是内心的温柔,有基督的爱。 |